2016年7月26日 星期二

為何自動化引發經濟萎縮

Pepper引入台灣,月薪26888元。算起來和請一位22K的員工月支出差不多。
但使用量越大,經濟不但無法成長,還會倒退,為何?

在上個世紀,生產能力就是代表經濟力,這點是沒有錯。進入21世紀,此公式無效,為何?
回到經濟學基本,經濟活動是基於生產:消費二者交易產生出來。
若是生產能力小於消費能力,經濟主要限制就在生產力身上,這就是20世紀以前的經濟法則。
但此法則到1980年就開始失效,原因在於生產能力已大於消費能力。但當時並沒有產生出任何徵狀,因為還有全球化經濟在走,經濟仍成長。
全球化經濟在2000年時到底,之後現象就出來了。以往政府的經濟政策開始失效,有國家還在做生產擴張,而導致國家級破產。
在近幾次經濟衰退中,各國家使用各式經濟手段在刺激經濟,其成效不如以往。比較有效的反而是刺激消費,像是發消費卷還比較有效。
已有許多現象在說明,增加生產能力無法增加經濟力。因為經濟的限制已經轉到另一側,也就是消費。

自動化會影響經濟,這並不是直接性影響,而是間接性影響。
自動化直接影響的是生產能力。其實生產能力之所以大於消費能力,也是自動化帶來的。
即然自動化將生產能力推到極限,經濟應是極大化,何來退化之說?
問題出在失業率。經濟學告訴我們,近代經濟的失業率,大約以2%失業率會產生1%的GDP下降。
就以Pepper引入為例,公司引入一台Pepper,差不多就是少一個低階員工需求。間接造成一個失業人口。
其他自動化機器也是,但因自動化程度不一,造成的不是直接一比一換算。
另外Pepper具生產能力(產生服務能力),但產生之消費很低。若Pepper每20台需求一個維護人員,也就是20台才產生一份消費。
但20台Pepper間接產生20個失業人口。以公司來看,生產力及支出並沒有下降。但從國家的角度來看,每台Pepper產生了19/20的失業人口。
失業人口的消費能力會縮減到基本生存所需,不會再擴大,失業人口越多,總體消費也會縮減,反應出來的,就是整體經濟退化。

其他自動化機器也一樣,自動化機器的核心就是電腦。
當我們生產的電腦/MCU越多,就代表自動化程度越高。不管是機械加工,或是資訊整理/計算,其實已經是離不開電腦了。
自動化程度只會不斷增加,間接其失業率也不斷增加。不幸的,自動化無法帶來太多的新職業,反而消減職業的速度更快。
這看來是一種惡性循環,除非我們轉成新的經濟模式。這也是"無條件基本收入"的背後推動主因。
但新經濟運作機制和現行經濟差異過大,有些還是反向而行,根本無法被人民接受。
短期內,只能看著經濟在扭曲的型式中運行。還是有太多人抱持生產力就等於經濟力的觀念在運作現代經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